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将于4月5日(本周五)展开,比赛中常有强力的撞击、揽抱、拉扯等刺激画面,球员受伤风险高,当中常见是肩关节脱位(俗称膊头甩骱)。
除了榄球,近年流行的拳击,还有同样有不少跳跃和碰撞的篮球、足球,亦有甩骱风险。如何减低甩骱风险,玩得开心又放心?
榄球常有拉扯、撞跌等埋身肉搏,手腕、锁骨骨折时有发生,而最常见的创伤是膊头甩骱。运动导致甩骱不限于榄球,近年流行的拳击,亦有大量肢体碰撞,香港港安医院骨科专科医生林显爵表示,「练拳打靶,你出拳时,若握靶一方稍微退后了,冲力太大,肩关节『过咗龙』可致甩骱。」
自行乱托或敷冰骱难复位肩关节是身体转动幅度最大的关节,是最常甩骱的部位,即上臂骨(又称肱骨)从肩窝(肩盂)滑出。林续指,甩骱可分为半脱位和脱位,若只有部分滑出,属肩关节半脱位。「半脱位即甩了一半,未完全脱位,有可能自行复位。初时甩一半,郁一郁膊头便复位,以为无事再打球。不久再次受伤,便完全脱位。」
大型运动比赛通常有医生驻场,即时处理甩骱问题。林显爵说:「医生啪一啪,5秒便托回原位,但球员通常都不会马上再落场比赛,之后要到医院照X光,作进一步检查。」
一般市民若不慎甩骱,又没有医护人员在旁,第一时间应怎样处理?应否敷冰或自行托骱?「若果托得不理想,左扯右扯,之后才找医生托,就更加困难,可能要全身麻醉。而敷冰会令肌肉变硬,到时更难托回骱位。」林显爵表示,伤者应立即送院治理,不宜自己尝试托骱或敷冰。
首次甩骱妥善处理减复发风险运动员肩关节脱位的成因,多是由于肩关节盂唇(labrum)撕裂,盂唇是肩盂上覆的软组织,令肩关节保持稳定,有助上臂骨更稳固地套进肩窝,以及吸收外来的撞击力。急性创伤或重度的肩部运动都可能令盂唇撕裂,导致肩关节不稳定,甚至脱位;例如跌倒时撞伤肩膀、手高举过头时过度伸展、重複投掷或举重等动作。林显爵表示,可透过微创关节镜班卡氏修补术(Arthroscopic Bankart Repair)修补盂唇,稳定肩关节。但若盂唇严重撕裂或经常重複甩骱的患者,则要考虑开放式Latarjet重建手术,将肩胛骨上的喙突(coracoid)切除,再将之固定到肩盂。
提到甩骱的复发率,林显爵指第一次甩骱后的处理最为关键,「如果病人听从医生嘱咐,戴3至4星期护托,再甩的风险不大。但若病人不听话,未康复就每晚去打波,很容易再甩」。甩骱后,韧带变得很鬆,或某些组织没有修补好,不久便会再甩骱。有些肩关节半脱位的人士,没有妥善处理患处,亦容易重複甩骱,「睡觉又甩一甩、穿衣时又甩一甩!此时才发觉要看医生」。
文:李祖怡统筹:郑宝华编辑:梁小玲电邮:feature@mingpao.com
RELATED